“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,每个人也都会长大。我们每个大人每天都以各自努力的方式活在这世界上,每个小孩每天却以他们各自不可思议的方式活在这世界上。”
《华尔街日报》把雇主对商学院毕业生的素质期望进行排列,结果88%的雇主认为沟通与人际关系的能力最为重要;87%的雇主认为合作能力最为重要;85%的雇主认为个人的道德和品性最为重要;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去受雇的成就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,分别是83%和74%。这些都是世界对竞争中的孩子们提出的要求,而这些竞争力的具备是要在儿童期便关注和着力培养的。
作为教师,我开始思考,我们的教育能否帮助孩子养成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呢?
“人人都说小孩小,谁知人小心不小。您若小看小孩子,便比小孩还要小。”
这是陶行知先生在《变成小孩子》里说的一句话。里面隐藏着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——“大人常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,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小孩。”
对于成人来说,小孩的世界是一个谜,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它有多深邃,也不是因为它有多神秘,恰恰是因为每个成人都毫无例外,在生活的磨砺中,在人情世故中一点点丢掉了那些自己也经历过的,独特而又缤纷的童年记忆,直至变得思维固化、单一。
我曾在一次学校大型活动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,出示了一幅哭着的小鸭子图,问现场的嘉宾:“你们猜猜图上的小鸭子为什么哭了?”
大人们的回答:
l小鸭子没有考好,只得了69分。
l小鸭子可能没竞选上班干部。
l小鸭子不愿意去上辅导班。
l小鸭子完不成作业,家长不让他出去玩。
l小鸭子和小伙伴闹矛盾了。
l小鸭子没有选上“三好学生”。
l因为要考试了,小鸭子太紧张、害怕了。
l小鸭子上课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。
l小鸭子失恋了。
孩子们的回答:
l小鸭子不想下水游泳,妈妈非逼它。
l小鸭子看到高飞的大雁,为自己不能飞而流泪了。
l小鸭子的扁嘴巴捉不到虫子,被小鸡取笑了。
l小鸭子觉得自己生活在南京太惨了,有那么多人喜欢吃桂花鸭,就哭了。
l小鸭子晚上听同伴讲《鬼吹灯》,吓哭了。
l妈妈给他报了好多好多兴趣班,太累了。
l小鸭子站在“烤鸭店”门前,看到爸爸妈妈都被挂起来烤熟了,自己成了“孤儿”,伤心地哭了。
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。同样的一幅图,成人的答案虽然也多样,但内容却极其相似,普遍把注意力放在了学校生活,尤其是学习上。而孩子们的答案却是真正的多元,且洋溢着一种浓浓的童趣。这个例子不得不让笔者感叹:大人们用眼睛看世界,而孩子们却是用心看世界。
我无意于抬高儿童思维,贬低成人思维。儿童与成人的思维存在差异,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。这与生活环境、成长经历、教育水平等一系列外界因素有关,我们无法改变。但我们可以做的是:当意识到这样的差异后,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欣赏儿童思维的智慧,关注并重视儿童这种最充满生命本真的价值观。
记得初接一个班,他慢悠悠向我走来那一刻,我惊讶地发现:哇!这孩子怎么这么像《马达加斯加》里的那只帝企鹅,胖胖的,慢慢的,走起路来手臂都懒得前后摆。
开学一周后,所有的一切都印证了我的第一印象,他果然是慢得出奇,没有一样作业可以准时交来,而且因为来不及,他的作业字迹缭草,每一个字都是斜着身子,松松散散出格的。老师再急,他不急,无论你怎么催,他都慢悠悠回答你:“噢……”然后按他一贯的步调继续!
然而,一次语文家作上的“微心情”,让我看到了他除掉“慢”之外的又一特点——真!
“今天的微心情不知道要写啥,今天一切都很正常。我正常地上课,正常地开了地会小差;我正常参加了考试,正常考得很烂;我正常地完成作业,正常写得很慢……今天,一切正常!”
好真实的一段肺腑之言,坦坦荡荡,不遮不掩。而且就表达而言,也有着出乎预料的喜剧效果。我好喜欢他的这段话,为此,我在班里好好夸奖了他在表达上的才能,同学们表现得也是极为兴奋,他们从没想过“微心情”还可以这样写!纷纷向他竖大拇指。而他,依旧淡定:“哦,是嘛!我不知道我有才啊!我只是真的没东西写而已!”我想放大他的好,让更多人意识到他懒懒外表下的灵动。于是,在学校早晨会的演讲中,我放进了他的故事,全校都热烈为他鼓掌,回班后,同学们都亢奋地围着他:“石头,你红啦!你现在是全校的大红人啦!”
原本以为“名人效应”会像燃料一般点燃他的活力,让他开始对自己高要求,把速度变快。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,他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。
有一天,我仍旧坐等他的作业,他突然慢悠悠抬头说道:“老师,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大红人,我想做大白,它长得和我一样胖胖的,慢慢的,好可爱。老师,告诉你,冬天我就是我家的热水袋,你手冷也可以找我焐焐手的。”
我一下子被他萌到了,好有意思的孩子。我用尽方法想把他拉到我们的世界里,而他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。然而,他紧接着的一句话震撼了我,他说:“老师,我就想好好做我的惰性气体,很稳定的……”
是的,他想做他自己。伍绮诗在《无声告白》说:“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”这孩子似乎现在就很明白这一点了!他真实坦荡,温暖又善良,他就这么简单快乐地做他自己,按自己的节奏成长着,我发自内心地认为他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。如果现阶段,我总以“高效”、“高分”的传统思维来要求他,怕是很快这孩子便变得呆板而无趣了!
卢梭有一个著名的论点:教育就是生长。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,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,比如将来适应社会、做出成就之类。这与苏格拉底发明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etion的初衷是一致的,这是三个词根的拼写,“e”——向外的意思,“duce”——引导,“tion”是名词。所谓“教育”,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,真正引导出来,帮助他成长为自己。
所以,好的教育,尤其是小学教育,不能急切地用一种标准去限定孩子生长的速度和方向,而应该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光,尊重他,让他按自己的节奏生长,哪怕眼前有些失控,但给予孩子的是尊重,是选择,是更多的可能性。只有这样,每一个孩子才能生长出属于他自己的美好模样。
“儿童园里无老翁;老翁个个变儿童。”——陶行知
卢梭说:“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,我们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,就会造出一些早熟的果实,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,而且很快就会腐烂: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。”这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。被我们大人一点点遗忘掉的那个小孩的世界,其实是一个真正精彩,有着奇思妙想,有着无限创造,有着太多惊喜的的世界。
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发出了的“钱学森之问”还在耳畔。社会现实也向我们发出忠告: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,速见成效。只有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,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空间,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。
作为一个老师,我们应该寻回自己曾丢失的童心,做个绝对小孩的老师,用心引导,耐心守候。
不浮,不躁,静下来欣赏孩子,看见的,拥有的便会是幸福。 碧海蓝天,壮士腰间三尺剑。风轻云淡,男儿腹内五车书。做有思想、有意思的书评。看完一本书,活学活用。